一年来,管城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三农”工作的重要论述,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部署,学习运用“千万工程”经验,全力抓好以粮食安全为重心的农业生产,统筹推进以乡村发展建设治理为重点的乡村振兴,持续夯实“三农”高质量发展基础,推动“三农”工作持续取得新进展新提升。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:
一、基本情况
管城区现有保持村级建制、集体土地和运转模式的行政村7个、自然村5个,主要位于十八里河街道和南曹街道,常住人口5542户,22028人;创建了张华楼、大湖村、毕河村3个美丽乡村示范村,成立了30个村集体经济组织,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302.63元。
二、工作开展情况
(一)稳固农业基础,守牢安全底线
管城区切实压实粮食安全责任,做好农田管理、病虫害防控和农业投入品管理等工作。一是扛稳粮食安全责任。2024年共播种冬小麦2100亩、玉米2108亩、花生2335亩、油菜358亩。二是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。持续严防“割青毁麦”,今年累计完成图斑排查22个,整改率100%,其中完成复种图斑19个,共计153.15亩。整改生态廊道违规占用耕地图斑14个,完成整改并达到种植条件100.03亩。三是健全粮食应急网络。严格落实“少一补一”制度,合理布局、规范管理,高质量完成辖区28家粮食应急网点建设任务。四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及农资监管。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500余份,开展肉类产品专项整治抽检30批次、开展定量定性监测1010批次,检测结果均为合格。五是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。向市级推荐河南强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、河南中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、郑州市美菇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农业领域科技型企业,并认定备案为农业领域郑州市科技型企业。
(二)改善人居环境,打造宜居家园
我区紧盯和美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,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。一是稳步推进和美乡村示范村建设。立足乡村自然条件、资源禀赋,依托三河两库一渠水资源特色,结合剩余村庄现状,建设毕河村和美乡村示范村项目,目前正在稳步推进中。二是精准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。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,全年累计整治各类“六乱六清”问题1237处,其中,区级下发通报23期,督查问题99处;村办两级自查自改问题1138处,整改率100%,实现村庄环境清洁常态化,村容村貌得到显著改善。三是扎实开展“清四乱”“三污一净”专项行动。累计巡河(库)4564次,召开河长制工作现场会、专题会4次,签发河长制交办单11次,排查整改疑似遥感卫星图斑问题13处。累计清理溢洪道2处,共清理淤泥4672立方,累计封闭自备井18眼,压采地下水量达33.2万立方米。四是落实好地方性水库移民后扶工作。发放直补资金4.86万元,惠及移民人口81人。推动后扶项目建设,投资110万元,进一步改善了库区移民生产生活条件。
(三)强化工作举措,提升治理水平
我区立足实际,多项措施叠加发力,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保障。一是坚持党建引领。实现乡村治理有效,关键在党。2024年创建"五星"支部2个,四星支部5个,三星支部12个。向市级推荐4名优秀“五星”党支部书记为代表,宣传我区乡村振兴建设成果。全区村书记及所有村“两委”成员已按照要求完成全员轮训,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。二是强化村级队伍建设。严格村干部任职资格,建立换届“后评估”机制,加强村级20个村的后备力量培育储备工作,整治软弱涣散村,提升农村党组织战斗力,强化政治功能,巩固核心地位。对全区12个街道,139个村(社区)都配备了民族宗教工作“两员”队伍,形成了区、街道、村(社区)三级联动的民族宗教工作网络体系。三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。推进农村移风易俗,举办清明节集体共祭活动,60个家庭参与了集体共祭仪式,促进骨灰处理方式绿色转型;新建1处具有白事办理功能的服务场所,辖区内白事场所使用占比达到60%以上;开展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创建工作,推动普法全面深入基层,使村庄综合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。四是规范村集体“三资”管理。结合群腐工作,成立工作专班,摸排整改“三资”管理方面问题147个,制定完善各项制度文件7个;排查“三资”合同420份,进一步理顺了“三资”管理体制,完善了监督机制,有效堵塞了管理漏洞。五是壮大乡村人才队伍,扩大农民工返乡就业。加大对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高素质农民的培育力度,新增农民工等返乡下乡人员549人,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9人,超额完成市定任务。
三、下步工作打算
下一步,我区将在市委、市政府的领导下,紧跟上级谋划部署,围绕一个重点,加快推动农业农村领域项目建设,为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。守牢粮食安全和水旱灾害防御两条底线,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命安全。抓好三项任务,加快推进毕河村和美乡村建设、郑州国际农产品交易博览中心建设和沟渠连通整治工作,夯实“三农”发展基础,助推乡村振兴再谱新篇。